猩红热
1、是由A族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2、发热、咽喉炎、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及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
3、多见于3-7岁儿童。
传播途径
1、飞沫传播;
2、带菌者和不典型病例为主要传染源。
(急性期患儿应隔离;皮肤脱屑没有传染性;冬、春季为发病高峰。)
感染猩红热的患儿,起病急骤,以畏寒、高热伴头痛、恶心、呕吐、咽痛为主,婴幼儿起病时烦躁或惊厥。早期可见咽部炎症或扁桃体充血。发病1-2天出疹,从耳后、颈及上胸部,至躯干及上肢到下肢。
皮疹特点为:
全身弥漫性发红,点状红色皮疹,高出皮面,扪之粗糙,压之褪色,有痒感,以手按之红色可消退数秒,出现苍白手印,称之为贫血性皮肤划痕;
皮肤褶皱处,皮疹密集成线压之不退,称为帕氏线;
舌质淡红,上被覆灰白色苔,边缘充血水肿舌刺突起,2-3天后舌苔由边缘消退,舌面清净呈牛肉样深红色,舌刺红肿明显,突于舌面,形成“杨梅”舌;
面部潮红,无皮疹,口唇周围苍白,称为“口周苍白圈”。
皮疹3-5天可消退,按出疹先后脱皮,皮疹愈多,脱屑愈明显。轻者呈細屑或片状屑,重者大片脱皮,以指(趾)部明显。
猩红热的护理小知识
1、发热的护理
(1)监测体温变化;
(2)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用退热剂,观察用药后反应。
(3)汗出时,及时更换潮湿衣物。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2、疼痛的护理
(1)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鼓励患儿多饮温水或用盐水漱口;
(2)咽痛时,给予富营养、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或软食,忌酸、辣、干、硬食物;
(3)保证患儿足够的休息,可分散患儿的注意力缓解疼痛,如听音乐、看电视等。
3、皮肤的护理
(1)及时评估患儿出诊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物,穿衣宽松、柔软;
(2)避免抓挠皮肤,勤剪指甲,避免抓伤皮肤引起感染;
(3)沐浴时避免水温过高,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沐浴液,以免加重皮肤瘙痒感;
(4)告知家属患儿在恢复期脱皮时,应带皮屑自然脱落,不宜人为剥离,以免损伤皮肤。
如何预防猩红热?
1、保持患儿卫生清洁,勤洗手。随天气增减衣物,合理膳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在此病高发季节,避免带患儿去人群集聚的公共场所。
2、在感染高发季节,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身体状况,若发现患儿疑似猩红热,要及时确诊隔离。患儿接触的玩具要消毒。室内定时通风。
3、以确诊感染的轻症患儿,在家给予隔离治疗,避免接触感染。重症患儿及时就医治疗,并隔离。隔离期限至少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