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返回主站

名医风采

名中医谈健康系列(24)︱陕西省名中医刘力:溃疡性结肠炎诊治
来源:名医馆 作者:叶辉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7-12-01 11:58:25
字号: [双击滚屏]


刘力教授擅长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糖尿病,尤其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胃痛、泄泻、便秘、反酸、眩晕、胸痹、消渴等病症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以腹痛,泻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变在结肠,表现为炎症和溃疡形成。其发病与肠道菌群失衡、肠黏膜免疫反应、遗传易感性,社会心理因素、不合理饮食等密切相关。本病属中医学痢疾、便血、肠风、脏毒、肠澼、滞下等范畴,多因外感湿热毒邪、嗜食肥甘厚味、情志失调、劳倦过度而成,病机以湿热壅肠、气血失和为主。


发病机理

胃肠道正常菌群与人体形成了相互依存、彼此协调的动态平衡统一体,已成为宿主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肠道菌群失衡可降低肠道防御、免疫调节等功能,引起致病因子产生增多,从而侵袭、损害肠黏膜,诱发或加重病情。同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机体免疫系统尤其是肠黏膜免疫系统密切相关,不合理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主要因素形成肠道免疫功能紊乱,扰乱肠黏膜免疫系统,诱导本病发生或加重病情。中医学认为脾主健运,则五脏六腑、形体百骸得以充养,反之,运化失常,出现泄泻、乏力等症状。而人体的正常胃肠道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的消化吸收起着重要作用,如胃肠道菌群失调,则会影响正常的消化与吸收,进而引起机体肠黏膜屏障和免疫功能下降。

不良的社会心理影响能够生成或增加与肠道疾病有关的多种激素,并可刺激交感、迷走神经引起兴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而中医在调节精神状态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中医学认为肝乃将军之官,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若郁怒伤肝,疏泄失职,横逆犯于脾胃则运化失司,水湿水谷停聚,渐化热生火,以成湿热胶着,壅滞胃肠,久之损伤阴络,见腹泄、腹痛、痢下脓血等本病常见的症状。                          

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是导致本病复发的主要因素,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对消化道黏膜有不同的刺激作用,可能影响肠道菌群或肠黏膜免疫系统,加重病情。如果患者在病情缓解期恣食生冷、辛辣刺激、油腻厚味等食物,易致痰湿滋生,壅滞胃肠,痰湿与腑气互结,郁滞化热,伤及肠络,痢下赤白。


诊疗经验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结合电子结肠镜和病理检查以明确。在肠镜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的基础上,运用中医学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优势,充分把握病情,中西互参,合理用药,口服灌肠并举,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1. 明病位病机 ,察邪气轻重 ,知攻补之主次 

本病的中医中心症候主要包括:久泻不愈,以稀水样便为多见,或夹少量黏液及脓血,一般伴有便而不爽、完谷不化、五更泻等;腹痛以左下腹为主,可累及左中腹、脐上或右下腹,性质多呈隐痛、胀痛等,可有里急后重、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等不同表现。其病位在肠腑,病机总属湿热壅肠、气血失和,兼脾肾不足。“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饮食不节,或起居不慎等,易遭湿邪外侵。本病患者多有脾胃素弱,内湿难化,故内外之湿相合,下注胃肠,受腑气熏蒸,渐而化热,则湿热胶着,阻滞气机血脉,伤及肠络,而见诸症蜂起。初病、发作期多以邪实为盛,湿热较著,缓解期则邪正两伤,恢复期则以正虚为主。治当辨明攻补之主次,以“邪盛则急攻,正虚则缓补”为原则,初病、发作期当清热祛湿,主要用药如黄连、马齿苋、蒲公英、地锦草、枳实、槟榔等,佐以党参、黄芪、白术等扶正之品;缓解期当攻补同施,给予马齿苋、黄柏、黄连、白头翁、苦参、地锦草等直挫邪气,党参、白术、山药等扶正固本;恢复期当用太子参、山药、黄精等益气养阴,兼以马齿苋、地锦草、蒲公英等味祛邪。


2.依据大便性状明寒热,不忘调节肠道菌群 

本病患者的大便性状是明确湿邪从寒从热的有力依据,黏液脓血便多属热化,黏液白冻便多为寒化。针对热化,治以清化湿热解其毒,凉血安络止其泻,重用马齿苋、蒲公英、苦参、黄连等药味祛湿热以解毒,常用槐米、地榆炭、生地黄炭、地锦草、紫草等药凉血络以止泻;而针对寒化,当散寒燥湿通其滞,收敛固涩宁其肠,重用党参、白术、砂仁、肉豆蔻、干姜、肉桂等散寒湿以通滞,赤石脂、乌梅、禹余粮、石榴皮等固肠止泻。上述症状兼有腹痛者,加乌药、延胡索等理气止痛。“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在明确热化寒化的基础上,兼用活血理气止痛之品可提高疗效。同时调节肠道菌群极为重要,肠道细菌数量庞大,以类杆菌、双歧杆菌、真菌等厌氧菌数量最多,大量细菌共存情况下,不同菌种之间具有拮抗作用,宿主与细菌之间借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维系着肠道的正常功能,使用酪酸梭菌、乳酸菌、双歧杆菌、酵母菌等益生菌可明显获得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3.把握病情归转,固肠与通腑并用 

本病早期以大肠湿热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日久累及中阳、肾阳、肾阴。 患者腹泻日久,脾气虚惫,累及中阳,在腹泻的基础上表现出体倦神疲,脘腹冷痛,需佐黄芪、干姜等益气温中之剂。病情进一步发展,伤及肾阳,火不暖土,腹泻体倦与脘腹冷痛更甚,精神极差,全身怕冷,当加肉桂、补骨脂等温肾祛寒之品。若病情还未控制,阴损及阳,则兼见烦躁不安,口舌干燥,则应益气养阴,投太子参、生山药、生地黄、麦冬等味。腹痛甚者,加白芍、延胡索;小腹胀满者,加乌药、小茴香、枳实;大便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罂粟壳;畏寒肢冷明显者,加制附片(先煎)。在把握病情的前提下,固肠与通腑并举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固肠以补脾益肾为主,药用党参、白术、干姜、补骨脂、肉豆蔻、乌梅炭、赤石脂、石榴皮之属;通腑以理气导滞为要,药用枳实、槟榔、木香之属。



4.加强健康教育指导,配合药物灌肠等疗法 

本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案,且病程长、缠绵难愈,常易反复发作,需长期治疗。早宣教、调饮食、畅情志、增强体质等对本病的防治可建奇功,尤其是缓解期更有意义。预防保健及调护是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当充分挖掘和发挥,诚如《金匮要略》所言:“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刘力教授认为,反复发作是溃疡性结肠炎之特点及治疗的难点,因此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精神鼓舞,进行起居时间、饮食禁忌等教育指导,并且予以中药保留灌肠及艾灸,可以明显控制病情,获得满意疗效。灌肠液常用苦参、马齿苋、败酱草、焦地榆、白头翁、丹参、土茯苓、黄柏、秦皮、三七粉等水煎浓缩液,于每晚睡前排空大便后常规保留灌肠,臀部垫高,保留 2 h 以上。艾条灸常选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行隔姜灸,每穴灸 3壮,每日 1 次。


验案举例

患者女,55 岁,2011 年 4 月 13 初诊。 患者半年前无明显原因渐出现稀便,带有白色黏液,日排便4~5次,伴肛门痛,在当地医院治疗后未见好转,2 个月后出现黏液脓血便,给予庆大霉素灌肠,脓血便消失。 2011 年 3 月因在外吃宴席,后再次出现脓血便,电子结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予柳氮磺吡啶肠溶液灌肠治疗,症状未见缓解。现症见:腹泻,大便呈稀糊黏液血便,每日 3~4 次,伴腹部不适,便前腹痛,口干口苦。查体:精神可,面色萎黄,体形适中,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存在。舌质红,苔黄,脉细。

临床诊断: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属大肠湿热,肠络损伤。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药用:马齿苋 30 g,蒲公英 20 g,黄连6 g,槐米 15 g,地锦草 15 g,地榆炭 15 g,乌梅炭 12 g,太子参 20 g,山药 15 g,炒白术 15 g,黄精 15 g,枳实20 g,槟榔 10 g。 12 剂,水煎早晚分服。同时予中药灌肠,具体用药:苦参 30 g,黄连 10 g,黄芪 30 g,乳香10 g,没药 10 g,血竭 5 g,木香 10 g,白芍 30 g。 6 剂,每剂水煎 100 mL 灌肠,两日一剂。

二诊:脓血便明显减少,仍见少量黏液便,内服汤药方加炮姜 12 g,再服 7 剂,并继用原灌肠方。

三诊:大便次数日 2 次,晨起大便成形,早饭后大便呈稀糊状,量少,黏液脓血消失。停用灌肠,内服方减槐米、地锦草、黄连,加鸡内金 15 g、神曲 15 g。 7 剂,继续服用。

四诊:大便成形,黏液脓血消失,查电子结肠镜示:乙状结肠炎。

依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结合电子结肠镜检查,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为便血,属于大肠湿热、肠络损伤证。针对大肠湿热、肠络损伤的便血,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马齿苋、蒲公英、地锦草清热解毒凉血,地榆炭、乌梅炭、槐米固肠止血,枳实、槟榔、黄连祛湿厚肠;而针对肠络受损引起的正气亏耗,给予太子参、山药、炒白术、黄精益气养阴扶正。同时中药方灌肠,给予苦参、黄连清热燥湿以祛大肠湿热,乳香、没药、血竭敛疮生肌以修复肠黏膜溃疡,黄芪、白芍涩肠固正,佐木香理气顺肠。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明显,最后大便成形,黏液脓血消失,电子结肠镜示为乙状结肠炎。在此治疗过程中,马齿苋有着重要的作用。药理研究证实,无论是马齿苋水煎液还是马齿苋多糖,皆可明显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实验动物的一般状况、结肠炎症损伤和肠黏膜病理变化,能够诱导血液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6)的升高和结肠中白细胞介素(IL-8、IL-10)的降低,同时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内治外治配合使用比单纯治疗的效果明显,内服药可经脏腑经络到达全身,而外治药物则可直至病变局部,吸收佳,取效快,相互协同可以起到明显效果,但内治、外治都要在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前提下进行,并且依据患者体质、病情等制定个体化调护计划单及入院指导,包括患者的饮食、运动量、作息、心理进行健康指导,对提高疗效有极大帮助。


刘力,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产业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联合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临床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

从事中医内科教学、科研、临床、管理工作三十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脾胃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计划、陕西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15项;科研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批国家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编出版著作10部;曾获第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贡献奖、陕西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坐诊地点:名医馆三层刘力工作室

坐诊时间:周五全天(暂不出诊)